未来美院: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陪孩子画画?

孩子不画画怎么办?

孩子说“我不会画”我该怎么教?

我给孩子什么样的美术班?

我该如何陪孩子画画?

这些问题,是否也同样困扰着你呢?

小鱼想通过这篇文章,来帮助家长找到答案。

 

  1、对孩子而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WechatIMG7531527763392_.pic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大部分都是以学习为主,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类的学习。但我们知道,仅有知识是不能给人带来快乐的。大多时候我们都只片面的强调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孩子该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所需的重要特质。

 

对儿童时期接受过艺术教育孩子而言,艺术很可能意味着一个快乐且适应性强的人与一个知识丰富却身心失衡、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人之间的差异。

 

 

对孩子而言,艺术是平衡智力与情感的必要元素,它是孩子的好伙伴,无论何时遇见烦心事,孩子都会很自然的求助于这位朋友,甚至,每当语言变的苍白无力时,孩子们都会下意识的求助于这位好朋友。就像我们说的,艺术创作是孩子语言表达、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

 

(小鱼曾看过一篇这样的报道,叙利亚的那些因战火被伤害的孩子们,不论他们多么的恐惧这个社会,他们都依然愿意拿起画笔来表达内心。)

 

   2、孩子说“我不会画”  

 

每当听到孩子发出这样的信号时,我内心都是会有些难过,一个平时开心活泼,想法单纯的小孩子,偏偏很拘谨的说上一句“我不会画”。他已经无法把自己自身的体验所看、所感、所想自发的表达出来了。

 

孩子的创作表达不分对与错,如果一个孩子无法自由的表达,那一定是有东西妨碍了他的自信心。

 

WechatIMG7471527763354_.pic

 

通常有三种原因:

1、家长、教师的错误批评,批评孩子画的不像、画的不好或给孩子示范画。由于孩子对这样的批评没有评判能力,于是就他用这种“我不会画”来逃避,他不是真的不会画,他是不敢画。

2、孩子无法回忆起要画的对象的特征,大脑空白。

3、孩子习惯了复制和临摹,没有了参照物,他们没有独立创作的能力。

 

WechatIMG7321527763212_.pic

 

第一种与第二种的处理方式:当孩子说出“我不会画”时,我们不该就此止步,而是应该接着问“宝贝,你想画什么呢?”就像是医生不止于病人一个笼统的说“我很疼”,医生一定会细致的问到,“哪里疼?”。对孩子在这方面的询问与引导也如此。

 

当你问“你想画什么呢?”孩子可能会说“哦,我也不知道,什么都可以”或是说“我可能想画一幅风景、或是球场(跳舞)的样子”。那么我们是否该帮孩子回忆他的那些自身的经历呢,我们看过的风景、我们打球(跳舞)的场景,和谁在一起,发生了什么事情。当孩子与你开始交流的时候,他的思维与记忆的片段都在他脑海里产生了。他便不会缺乏绘画的主题,或是不再对他想画的主题没有想法了。

 

当我们有了绘画主题并有了想法时,孩子依然表示“不会画”,那么我们要在更多的细节上去引导,比如:“你要画的风景里有哪些?是山?海?花园?”依照孩子的选型我们再做细致引导“你的大山是单独的一座,还是绵延起伏?”“他是胖胖的?瘦瘦的?高高的?低低的?”给孩子一些开放的可以选择的答案,我相信孩子就有了自己的方式。再比如“你跳舞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哪只胳膊举起来?哪条腿弯曲,不如我们站起来做个动作”。

 

 

第三种处理方式:这种总是依赖于成型的临摹与复制,再重建自信的过程是最困难的,如果我们前面的引导方式反复的尝试都没有效果,那么我们只能慢慢的来让孩子摆脱这种创作方式。我们可以逐步的去完成一次创作,比如:今天的主题是一场快乐的聚餐,那么我们可以在画面里画好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然后让孩子进行餐桌的布置(小事物添加),如果孩子画不出来,我们可以用手工创作的方式,可以用粘土将要表达的事物捏出来。在下次可能是一个着火的房子,那么我们先将房子准备好,让孩子去自主的装饰火焰,以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你会发现孩子慢慢变的敢于表现,并慢慢摆脱固化思维,有了自己的创作意识。

 

  3、家长如何陪伴孩子艺术创作  

 

陪孩子画画,作为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那么我们方法是否正确呢?最好的陪伴孩子进行艺术创作是一种不干预孩子自然成长规律的陪伴,我们既不能只坐在那里陪同,又不能过于干涉和限制孩子。我们应该做到陪伴且让孩子随意并有创造力的表达自己。

 

在陪伴孩子画画时,出于帮助孩子,多数的干预都完全没有意识。大多时候我们不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并且孩子的需求会随着他的成长而改变,实际上真正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考虑他们的需求也没那么简单,这也是在教育中最难的环节之一。因为我们习惯的认为自己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和认知。

 

WechatIMG7691527763494_.pic

 

例如:一个2-3岁大涂鸦期的孩子在画纸上尽情涂鸦时,他会非常开心,孩子通过涂鸦的运动过程来增强自己对动作的掌控能力。但大部分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才是孩子涂鸦的需求,于是会问“你在画什么呢?”。然而孩子只是通过涂鸦来享受他越来越好的自身运动掌控能力,他可能并没有将他的涂鸦赋予任何意义也没有把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也可能并不明白父母的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家长继续追问“你能画个苹果吗?”。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一个2-3岁的孩子,对图形还没有什么概念,孩子只会疑惑的看着爸爸妈妈,无法理解他们的语言。对孩子来说,苹果是可以吃,可以闻,是可以拿在手中的东西,而不是用来画的,对一个三岁的孩子而言画一个苹果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当然有些孩子也会被好奇心所激发,他也许会说“妈妈你画一个吧”。再次出于帮助的考虑,于是家长拿起画笔画一个“苹果”,于是孩子开心的跟着你画了一个“苹果”,家长开心的夸赞孩子真棒,为了取悦父母,从此孩子不再涂鸦,而是开始模仿在他看起来一个圆圈就被称为苹果的东西。下一次当他不停的在纸上画圈的时候,家长又来问“你画的是什么呀?”孩子会非常自豪的说:“苹果”。那么这个过程,孩子是否用自己的体验和自我认知去表现苹果的样子呢,很显然,孩子没有思考过。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好意,我们都已经干预了孩子的自我表达的需求。所以说在陪伴孩子创作之前,要懂得孩子在成长阶段的真正需求。

 

参考文章:深度分析 | 0--8岁的孩子,每个阶段,到底在画什么?

 

 4、应该送孩子去美术班吗?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美术班?

 

送孩子去美术班,孩子可以感受到集体,集体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体验,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时所收获的体验是与家庭不同的,它可以收获社交能力、沟通力、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家庭教育中很难获得的。如果美术班的引导是得当的,那么参加美术班对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引导得当是意味着孩子们可以充分的自由展示,根据自身的天性来表达自己的创作。

 

当你把孩子为孩子选择美术班,一定要确保它是真真实实的儿童美术班,这个美术班只有一个目的:即帮助你的孩子表达自我。

 

在这样的美术班里,你并不是将孩子寄存在这,而是通过一个美术班,你可以获得更多有关你孩子的信息,比如,你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表现的如何?他在美术班中的表现是否与在家中的反应不同?他在创作时是否话语滔滔不绝?或是他都说了什么,家长要多多与老师交流沟通。

 

报美术班请不要期望你的孩子能画的比以前漂亮,无论何时儿童美术,都不要太过注重作品是否漂亮,更重要的鼓励和帮助孩子进行独立的表达自我。

 

   孩子拒绝画画该怎么办?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扰,“我的孩子拒绝画画”,和我们以上说的“我不会画”有着相同的经历,但最终的结果要比孩子拘谨的回答“我不会画”问题严重,当孩子拒绝画画时,他已经对这项有趣的“工作”产生了排斥。或是说他放弃了自我表达的方式。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重拾艺术创作的兴趣,艺术创作,不单指向于绘画。动手制作、装饰改造、食物烹饪的乐趣都可以是艺术创作,我们为孩子提供多样的创作材料,尽可能发挥你和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你需要将心态放平和,与孩子有同样的同理心,你先快乐的玩起来创作起来,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孩子一起进行重新的探索和体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让他慢慢的参与其中,我们不限定任何要求和目标,顺其自然享受轻松创作的乐趣。孩子自然就会慢慢的主动表达,慢慢的尝试各种形式直到愿意重拾画笔。

 

 

   陪伴孩子画画,家长应该注意的事项: 

 

应该做与不该做

1、

要把孩子的艺术创作视为孩子的个性成长的记录。

不要试图把自己的个性强加给孩子,

去“修改”他的作品,或“帮助”他进行创作。

 

2、

要明白孩子在创作过程中会获得重要的成长体验。

不要过于强调最终做品。

 

3、

要确保孩子对他周围环境的敏感度保留和尊重孩子的创造与想象力,

创作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

不要让孩子接触填色书或图案,这类游戏,

会让孩子失去创造力和独立的表达能力。

 

4、

如果孩子能顺畅的表达自己作品中的故事与个人体验,

要对此表示认同和赞扬。

不要盲目和不加区别的去随口赞美孩子的作品。

 

5、

在创作绘画过程中,孩子重在表达自我体验(自己的故事)

常会出现画面比例失调或“不规整”情况。

不要纠正孩子作品中的错误(比如:成人所认为的真实)

 

6、

要知道你的孩子对于艺术的感受不同于你的感受。

不要期待孩子的作品总是令人满意。

 

7、

要明白孩子的艺术创作是根据自身特点而来,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特点来欣赏孩子作品。

不要拿孩子们的作品进行比较,并表示出偏爱。

 

8、

要给孩子提供一定的空间进行艺术创作。

不要拒绝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创作空间,

否则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

 

9、

要鼓励孩子互相尊重彼此的作品表达。

不要比较孩子作品的好坏。

 

10、

如果你和孩子一起进行创作,要尊重和包容彼此的作品。

不要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孩子。

 

11、

让孩子多多感受集体创作的乐趣。

不要让孩子一直一个人画画。

 

12、

要允许孩子经过不断的尝试与体验来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

不要给孩子做示范画。